在南宁茶花园路上,有这样一位口腔医生——他每天忙着帮青少年调整牙齿咬合,为职场人士设计隐形牙套,甚为银发老人定制全口义齿。他就是南宁爱洋紫荆口腔门诊的主治医师陆千程,一位用23年光阴在牙椅上书写匠人故事的医者。
2000年刚毕业的陆千程或许没想到,自己会在牙齿排列这件事上钻研大半辈子。在广西大学口腔医院的进修期间,他跟着导师从基础的取模开始,常常为了一个牙弓弧度研究到深夜。"那时候正畸病例少,患者觉得钢牙套影响外观,我们就得把技术练到。"正是这份执着,让他成为南宁早期掌握舌侧矫正技术的医生之一。
现在的门诊里,陆医生的工具柜摆放着新旧两代矫治器:传统的金属托槽旁边,整齐排列着隐形矫正的3D模具。"技术会迭代,但矫正的本质没变——让牙齿回到它该在的位置。"说着他拿起一副保持器,"就像盖房子要打地基,矫正后戴保持器和矫正本身一样重要。"
每周四上午是陆医生的正畸复诊日。诊室里,他正用食指关节轻轻叩击一位患者的牙面:"听见这个清脆声了吗?牙根得很健康。"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,其实藏着20多年练就的手感经验。
有位中学老师让他印象深刻:患者因为深覆合导致发音不清,多家医院建议手术。陆医生花了三周时间反复取模测量,终用非手术方案解决了问题。"正畸就像解几何题,有时候换条辅助线就能豁然开朗。"他常用这个比喻向患者解释方案。
在爱洋紫荆口腔的展示墙上,贴着陆医生参加数字化正畸培训的结业证书。现在他接诊的隐形矫正患者中,三分之一是30岁以上的职场人群。"以前觉得成年后就不能矫牙,其实只要牙周健康,40岁也能拥有整齐牙齿。"
对于时下流行的美学贴面,陆医生有自己的坚持:"不是所有变色牙都需要贴面,有时做个冷光美白更合适。"这种不盲目跟风的谨慎,恰恰来自他修复科与正畸科的双重经验。
下午五点,陆医生送走当天后一位复诊患者。助手整理器械时,发现他桌角放着本翻旧的《口腔生物力学》——这是很多年轻医生觉得枯燥的书。"每个牙齿时都有力学原理,搞明白这个,矫治器只是工具。"这句话或许解释了,为什么连附近医院的口腔科同事,都会介绍复杂病例来找他。
夜幕降临,茶花园路亮起路灯。这个从业23年的醫生依然保持着习惯:下班前把所有矫治方案再检查一遍。对陆千程来说,每副牙套不只是产品,更是改变咬合关系的"钥匙"。而制作这把钥匙的秘诀,藏在两千多个日夜的积累里,藏在那些被患者笑称"比GPS还准"的咬合调整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