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宁德地区,提起看牙这件事,不少街坊会提到同一个名字——立新医生。这位在康美诺口腔医院坐诊的执业医师,用整整30年的临床经验,帮助无数患者解决了牙齿缺失的困扰。每天清晨7点半,总能看到他提前到诊室准备工作的身影,这种坚持早已成为习惯。
1993年刚入行时,立新还是跟着老磨模具的学徒。那时候的牙科诊所设备简陋,取模要用蜡片,做冠桥得手工打磨。正是这段经历,让他对义齿制作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。后来在华南口腔学术交流会上,他次接触到数字化种植技术,连续三天追着德国请教到深夜。
如今在康美诺口腔的诊室里,医生总喜欢指着墙上的牙模标本给患者讲解:"你看这颗后牙的咬合面,我们修复时要考虑邻牙的倾斜度..."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。曾有年轻医生问他为什么总不厌其烦重复这些基础内容,他笑着说:"患者懂了原理,才敢把牙交给我们治。"
62岁的陈阿姨是医生的老患者,她今记得次来就诊的情景。当时她上半口牙几乎掉光,连爱吃的柿饼都咬不动。医生没有直接说治疗方案,而是拿来各种修复体样品,让她亲手摸不同材质的区别。"假牙像穿外套,种植牙好比长新牙"-这个比喻让她立刻明白了区别。
现在医生的诊柜里总备着几套演示模型,遇到紧张的患者就让助手先做"模拟治疗":用模型演示种植体如何植入,拿邻牙比色板教患者选牙冠颜色。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,让很多老人也轻松理解了治疗过程。
虽然已从业30年,医生每周仍抽时间研究新发布的种植体系统。去年上海口腔展上,他为了搞明白某款新型骨粉的特性,在展台前站了整整两小时。这种学习劲头让年轻同事都自愧不如,但他总说:"器械在更新,我们握器械的手也得跟着进步。"
在康美诺口腔的种植手术室,医生有套特殊习惯:每台手术前都要亲手检查器械消毒包,术后必须看着患者咬合测试正常才签字。这种近乎固执的严谨,正是三十年零医疗事故的秘诀。不过面对患者时,他又是另一副模样——候诊区常能听见他用地道的宁德方言跟老人家拉家常,缓解看牙的紧张情绪。
相比某些机构追求的"快餐式"看诊,医生坚持给每位患者预留充足时间。有次为给外地来的学生调整义齿,他主动延后自己的午饭时间;也曾因为发现患者有潜在牙周问题,把简单的补牙预约改成两次完成。护士长透露,医生的预约表永远比同事排得宽松,"多出来的十分钟"成了他的特色服务。
如今在宁德,越来越多像陈阿姨这样的患者,带着自己的儿女来找"医师"看牙。这或许就是对一位医生好的认可——不仅治好病症,更用赢得信任,让看牙这件事不再令人畏惧。在牙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这种老派医者的温度反而显得愈发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