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四川内江华美口腔医院的诊室,总能看到一位戴着口罩、眼神专注的医生正轻声与患者交流——她就是从业7年的口腔医师曾樵。没有夸张的头衔,不搞过度营销,这位扎根临床一线的执业医师,用扎实的技术和诚恳的态度,逐渐成为当地居民口中"看牙靠谱"的代名词。
2016年入行的曾樵医生,经历过所有年轻医师的成长阵痛。"刚毕业时补一颗牙要反复确认三四次,现在患者躺下那一刻,治疗方案就已经在脑子里成型了。"说起这些年的变化,她更愿意用病例数来衡量成长——累计完成根管治疗800余例,嵌体修复300多例,这些数字背后是每周雷打不动的技术复盘和学术跟踪。
与其他追求"专精尖"的医生不同,曾樵选择了全科发展的路线。"基层患者的需求是立体的,可能上午要做根管,下午就得考虑修复方案。"正是这种复合型能力,让她能系统性解决患者从治疗到美学的全程需求,避免不同医生接续治疗带来的信息损耗。
在患者评价里,"手法轻"是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。有位怕疼的中学老师在点评里写道:"曾医生做根管时会一直提醒'疼就举手',其实还没等我反应,她就已经调整力道了。"这种细致来自她对麻醉技术的钻研——总能在的前提下,将注射疼痛感降到低。
而在美学修复领域,她推崇"小干预原则"。"不是所有变色牙都需要磨掉大半,有时候0.3mm的贴片就能解决问题。"曾樵常拿着牙齿模型给患者演示:"你看,保留更多天然牙体,十年后你会感谢现在这个决定。"这种克制背后,是对牙体长期健康的远见。
华美口腔引进的CAD/CAM系统曾让不少患者惊叹,但曾樵有更务实的理解:"就像相机在手机摄影师手里也是浪费,关键要看医生能否把设备潜力发挥出来。"她电脑里存着数百例术前术后对比图,每个都标注着设备参数与操作要点的匹配心得。
去年有位复杂病例让她印象深刻:患者四颗磨牙需要嵌体修复,但邻牙位置特殊。曾樵没有立即上设备,而是先用蜡型手工调整咬合关系,再结合数字化设计,终单颗嵌体就调整了5次。"机器批量生产很快,但牙齿治疗从来不是流水线作业。"
当被问及职业规划时,这位年轻医师展现出超龄的沉稳:"内江还有很多乡镇居民认为'牙疼不是病',我想用更通俗的方式做科普。"她正尝试用短视频演示巴氏刷牙法,在社区开办公益讲座,甚指导药店正确推荐牙线。
在种植牙满天飞的当下,曾樵依然坚持着她的"笨功夫":每次复诊多花5分钟教患者使用牙缝刷,为经济困难的患者设计过渡性治疗方案。"牙齿是要用一辈子的,医生不能只做技术工,更要当健康守门人。"夜幕降临时,诊室灯还亮着,她又拿起一沓新的影像片开始研究——这或许就是基层医者动人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