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总能在电梯里听见邻家小姑娘抱怨:"我妈非让我戴牙套,可我觉得自己牙齿还行啊..."这样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。很多人对牙齿矫正抱有疑虑——既担心又害怕遭罪。今天我们就来,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正畸治疗,以及现代正畸技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。
先做个简单自测:照镜子时是否发现牙齿明显前突?上下牙咬合时有没有"地包天"现象?日常刷牙时牙龈经常出血?这些都可能暗示着咬合异常。临床上常见的矫正需求主要分三类:
首先是影响美观的情况,比如前牙突出、牙缝过大或牙齿排列不齐;其次是功能性问题,像咀嚼效率低下、发音障碍等;后是预防性需求,有些儿童需要在替牙期进行早期干预。不过具体是否需要矫正,还得经过正畸医生的评估。
很多人认为"牙齿矫正要等换完牙",其实7岁就可以做正畸检查。乳牙期发现的反颌等问题,越早干预越好。另一个常见误区是"成年人不能矫正",实际上只要牙周健康,60岁都能做矫正。笔者接诊过年长的患者是58岁的大学,完成矫正后他笑着说:"早该来做了。"
要不得的是"图便宜找非正规机构"。某位患者在美容院做了所谓"快速矫正",结果导致多颗牙齿松动。正畸治疗必须由医师操作,那些"一周"的,不是就是外行。
目前常见的矫正器主要分三类:传统金属托槽、陶瓷托槽和隐形牙套。金属托槽性价比高,矫正力度;陶瓷托槽美观度较好,适合对外观要求较高的上班族;隐形矫正器可自由摘戴,但需要患者高度配合。
具体选择时要考虑三个维度:一是矫正难度,复杂病例可能不适合隐形矫正;二是预算,不同方案价格相差较大;三是生活习惯,经常出差的人可能更适合隐形牙套。上周有位空姐来复诊,她就说:"幸亏选了隐形牙套,飞行期间戴着完全不影响工作。"
戴上牙套后的头三天,牙齿会有明显的酸胀感,这是正常现象。建议准备些婴儿辅食、酸奶等软食。日常清洁要格外仔细,好配备正畸牙刷和冲牙器。有个细节很多患者会忽略:戴着矫正器时尽量不要啃骨头或咬硬物,曾经有位患者啃鸡爪导致托槽脱落,不得不额外花钱重新粘接。
复诊周期也很关键。固定矫正通常4-6周复诊一次,隐形矫正可以适当延长。有位程序员患者总以"项目赶进度"为由推迟复诊,结果导致矫正周期延长了半年。记住,正畸治疗就像种树,定期养护才能收获理想。
拆掉牙套只是完成了80%的工作。所有正畸患者都需要佩戴保持器,通常前半年要全天佩戴,之后改为夜间佩戴。有人问:"保持器要戴多久?"答案是:越久越好。笔者10年前的患者现在偶尔还会戴保持器过夜,她的牙齿今维持着状态。
后提醒大家,牙齿矫正不只是为了。良好的咬合关系能减轻颞下颌关节负担,正确的牙齿排列更利于清洁维护。当你在纠结"要不要矫正"时,不妨这样想:这是对健康的中长期投资,而且回报期可能长达几十年。
如果看完还有疑问,建议到正规医院正畸科做个详细检查。记住,的事就该交给的人来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