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牙齿疼痛难忍时,很多人会听到医生建议做根管治疗。但究竟什么是根管治疗?为什么它能挽救一颗看似“没救”的牙齿?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语言,揭开这项治疗的神秘面纱。
牙齿内部并非实心,而是包含一个称为“牙髓”的空腔,里面有神经、血管和结缔组织。当牙齿因深度龋坏、外伤或裂纹导致细菌感染时,牙髓会发炎甚坏死,引发剧烈疼痛或脓肿。此时若不处理,感染可能扩散颌骨,终只能拔牙。
根管治疗就是清除这些感染组织,消毒后填充材料,从而保留天然牙齿。它不仅是止痛手段,更是避免拔牙的后防线。
许多人听到“钻牙”就紧张,其实现代技术已大幅提升治疗体验。标准流程分为四步:
1. 检查与麻醉:通过拍片确认感染范围,局部麻醉后全程。
2. 清理感染:打开牙冠,用微型器械清除坏死牙髓和细菌。
3. 根管:将狭窄的根管扩大成规则形状,方便后续填充。
4. 严密封闭: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填塞根管,后用树脂或牙冠修复外形。
整个治疗通常需要1-3次就诊,复杂病例可能延长。过程中医生会使用橡皮障隔离牙齿,避免唾液污染,治疗。
误区一:“做完牙齿会变脆”
牙齿失去牙髓后确实脆性增加,但只要及时做牙冠保护,基本不影响正常使用。
误区二:“不如直接拔掉”
天然牙永远比假牙好!保留原牙能维持咬合力和骨骼健康,避免邻牙移位。
误区三:“治疗特别疼”
现代麻醉技术下,术中几乎无感。术后可能有短暂胀痛,2-3天即可缓解。
误区四:“一次就能做完”
急染期需先开放引流,等炎症消退才能完成终填充,急不得。
误区五:“只有疼了才需要做”
部分慢染可能无明显疼痛,但X光片显示阴影也需要治疗,拖延可能导致骨质。
治疗的成功一半靠医生,一半靠患者维护:
- 术后1-2天避免用该侧咀嚼硬物
- 未做牙冠前勿咬坚果等坚硬食物
- 保持口腔清洁,学会使用牙线
- 每年复查X光片,确认根尖健康状况
如果发现填充物脱落或牙龈肿痛,需立即复诊。多数规范治疗的牙齿可使用10年以上,甚伴随终身。
虽然这是保牙的方案,但存在三种例外:
1. 牙根纵裂
2. 牙冠无法修复
3. 牙周病导致牙齿松动Ⅲ度以上
此时医生会评估拔牙后种植或镶牙方案。因此早发现、早治疗才是关键!
牙齿的损伤往往不可逆,定期检查能在龋坏早期发现,避免发展到需要根管治疗的程度。如果已经出现冷热敏感、自发疼痛或牙龈脓包,请立即就诊——越早治疗,越高,费用也越低。记住,保护天然牙齿才是经济的健康投资。